师生作品

新衣催开报春花

时间:2023-03-15 20:07:13   作者:蒋少军   来源:教育科学网   阅读:36315   评论:0
内容摘要:文/蒋少军恐怕,现在很多人再也无法体会到现做现穿新衣服的感觉,恐怕再也感受不到过年时做新衣别样的年味,再也嗅不到新布料的芬芳。 今年春节,我回到农村老家。我坐在自家堂屋里,阳光打在堂屋墙壁上,整个堂屋温暖通亮,金碧辉煌。我感受蓬荜生辉的光彩。随着暖洋...

/蒋少军

恐怕,现在很多人再也无法体会到现做现穿新衣服的感觉,恐怕再也感受不到过年时做新衣别样的年味,再也嗅不到新布料的芬芳。

 

今年春节,我回到农村老家。我坐在自家堂屋里,阳光打在堂屋墙壁上,整个堂屋温暖通亮,金碧辉煌。我感受蓬荜生辉的光彩。

随着暖洋洋的太阳将我吻遍,我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七十二峰和门前活波可爱的鸡、狗,思绪也随之活跃起来,一种幸福、一种惬意、一种诗在远方的豁达感油然而生。

当然,最让我挥之不去的是妈妈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是爸爸在外工作一周或半个月后出现在村头的喜悦,是我家养的那十几只鸭,十几只鹅排着纵队摇摇摆摆回家的情景,更有父亲为远近乡亲通宵赶做新衣,母亲和两个姐姐帮忙锁扣眼,订扣子,烫衣服的温馨场面。

那些年,过年穿新衣服,不像现在到服装市场,到时装店挑一两件即可,即便是有钱也很难买到成衣,而是要等到腊月人民公社发了布票,再去供销社或百货大楼买了布,请裁缝师傅做好后才有新衣裳穿。

过年穿新衣既是一种习俗,一种幸福,莫过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好的预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迎新年,穿新衣在每个人心目中份量很重。

为此,那些年,每年腊月最美的乡村风景莫过于人们拿着布料去裁缝师傅家赶路做新衣的匆忙,莫过于请家到裁缝师傅家挑缝纫机回家做新衣的喜悦,莫过是堂屋里缝纫机那“嗡嗡嗡”的声音,莫过是巷子里、阡陌间、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哪家哪家请了裁缝师傅做衣服。哪家哪家拿着布去做新衣服去了。哎呀,他家人多,又买了别人家的布料,请裁缝师傅到家里做更合身啊。云云。

我父亲一生勤勉好学,十三岁时自拜“有来”伯伯为师学了做衣服的手艺活,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裁缝师傅,因此还当了水市桥公社缝纫社社长,后来又当了大叶塘乡乡长,零陵八区农协会主席。然而,父亲一生命运多舛,他在二轻工业局副局长岗位上被打成右派,无奈再操旧业。

父亲回到原籍,取下一扇门板,在自家堂屋里支起算是做衣服的工作案板。案板上放一把剪刀和一把尺子就宣布开张营业,承接帮乡邻做衣服的营生。

当年没有缝纫机,做衣服全是手工活,全靠一针一线缝制。平时还好,父亲接一些零星衣服活,一个人也能应付过来,到了腊月做衣服的人多了,我们全家可谓大小出动,在堂屋里生一盆炭火。父亲负责量身下料,妈妈和两个姐姐围在炭火旁负责缝制,我除了为来人泡茶递水,还负责为烫斗炉里添炭火。那时,我还没缝纫机高。

父亲案板上放有一把硬(直)尺和一把软尺,软尺是用来量身材高矮,衣裤长短。硬尺是专门用来下布料画线条用。每当有人送来布料,我送上一杯茶水。他们寒暄几句,父亲就拿一块从屋后山捡回的黄色石块,一边量一边用石块在布料上记下身长,䄂长0裤长,胸围,腰围和臀围。

如果说下布料是技术活,那么缝制衣服就是手艺活了。父亲手把手教母亲和两个姐姐缝制衣裳,告诉她们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针线离边缘多远,针眼又多长为一针,嘱咐针线要缝直,要拉紧,转弯处要自然。

一次小姐姐一不小心,针扎进手指里,鲜血突的一下冒了出来,小姐姐呆呆地望着像红豆大的血珠说“出血了”。父亲赶紧从针线盒里找出像戒子一般的“针底”帮她戴上,又嘱咐小心些。妈妈直接抓起扎伤的手指含在嘴里。

一些来做衣服的大妈,大姑娘羡慕我母亲和两个姐姐,夸她们心灵手巧,有时不妨要妈妈和姐姐教她们也学些缝制。这样,不用钱的劳动力何乐而不为,于是乎,有时候整个堂屋里人坐的满满当当。她们谈布料、谈款式、谈旗袍、谈发型、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好不热闹。

做一件裤子、衣服三五毛钱,父母省吃俭用积下一笔钱。一年腊月,父亲凭着他的为人付了首付款,在零陵县城赎账买回一台蜜蜂牌缝纫机,缝纫机摆到堂屋那一天,前来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都想一睹缝纫机的芳容,都想听听缝纫机那嗡嗡的声音,都想看看缝纫机究竟是怎么缝衣裳的。

这天,父亲找来一些旧布料,给大家表演用缝纫机缝制衣服,父亲右手扶轮,脚踩踏板,将理线压板抬起,随之缝纫机就“嗡嗡嗡”的响了起来。这是父亲表演的第一个“节目”。接着又表演了上线,穿针线,装底线,缝直线,缝弧线“节目”。赢得满堂喝彩。

父亲要乡邻把屋里的旧衣裤拿来,免费帮乡邻旧衣裤打䃼丁。父亲打补丁打的既圆又好看,针线疏密自然。殊不知,父亲打补丁的创意还成为一种时尚,后来纷纷有人拿着旧衣旧布到我家请父亲打补丁,甚或还有人在做新衣裤时要求在膝部、肘部和屁股这些容易>损的部位打上补丁。

村上有个哥哥,比我大了十三四岁,他家两三年难得做一件衣服,经常过得衣不遮体,甚或剥下棕树皮遮羞。也就是人们戏说的当年有些人家夫妻就是一套衣服,男的逢单穿,女的逢双穿,这是我曾经眼前的现实版,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天,这个哥哥不知道从哪个坟山里捡回几块布,他和内人拿着布到我家欲言又止,这样一来二去,妈妈猜出他们没钱做衣服,又不好开口的心思,与父亲商量免费帮他们做衣服。从此,父亲帮他们做衣服,打䃼丁从来没收过一分钱。有些年还帮他送去过年穿的新衣裳。

腊月的天彻骨寒冷,人们迎新春的心情热情似火,炭盆里的火仿佛是最贴身的小棉袄,父母的善行耳濡目染,如《爱的奉献》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据此,我们受益一生,始终告诫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了缝纫机,做衣服更快,加上父亲善用布料,下料精准,同样一块大小的布料,人家只做一件衣服或裤子,我父亲往往还可以多做一条短裤或一件内衣,多余的边角余料还帮人家收集好带回去做布鞋鞋邦和鞋底。这样,人家背上偷布的骂名,我父亲可谓荣誉加身,被乡邻誉为最精明的裁缝师傅,最贴身的大叔大伯。这样,前来做衣服的人更多了起来。无论是婚嫁还是寿庆衣裳.

曾经我家的年味就是从接到第一块布料开始,就是将缝纫机摆到堂屋里那“嗡嗡嗡”的声音开始,之后慢慢渲染,弥漫,直到鞭炮声响起,直到我们都穿着新衣裳闹元宵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

 

宏远点评:

作品立意选材有独特之处。

当描写过年的文章数不胜数,大多数写吃的,玩的,传统习俗,文化0艺一类主题时,作者却从穿新衣娓娓道来,回忆着那些过年做新衣穿新衣的故事,亲切又温馨,虽久远而仿佛在昨天。

那时乡里老人常说,为人不学艺,一辈子挑撮箕。可见学门手艺,对个人,对改善家庭生活,都很有意义。父亲有门裁缝手艺,即使仕途坎坷,也能凭手艺吃饭,养活一大家子。即使困难时期,有手艺,挣活钱的家庭,日子还是好过一些。所以逢年过节,别人家孩子做新衣迎新春,自家孩子也能各人一套新衣服,这种喜悦感,是作者切身感受,记忆犹新的。我的母亲也是裁缝,我家的孩子馐切以说模所以感同身受,很理解作者的甜蜜回忆。


相关评论